2020年中國外賣行業市場調查及發展前景分析
時間:2020-08-19 14:45:47 閱讀:3260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2020年中國線上餐飲占比將超20%
天氣炎熱不想做飯,輕觸手機屏幕點個餐,不一會兒,取餐電話就打來了——點外賣已成為當代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飯店協會聯合美團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中國外賣產業發展報告》顯示,近幾年國內餐飲外賣產業的規模逐步擴大,預計2020年線上餐飲在整個餐飲行業中的占比將超過20%。
1、中國外賣市場仍未飽和
在“互聯網+”浪潮下,多種生活服務業態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餐飲外賣蓬勃發展尤為引人注目。艾瑞咨詢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餐飲外賣產業規模為6536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39.3%,與此同時,外賣產業的滲透率也繼續提升。2019年全年外賣產業滲透率達到14.0%,相比2018年的11.0%提升了3個百分點。
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外賣消費者規模約4.6億人,相比2018年年底增長12.7%,在9億網民中的占比約為50.7%,外賣消費者占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數量的53.9%。
今年疫情沖擊下,餐飲外賣對餐飲行業而言更為關鍵。此次疫情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防控措施嚴。消費者“宅”家,餐飲行業堂食業務受到巨大沖擊。在此背景下,更多用戶點外賣的習慣也得到培養和強化,外賣成為許多商戶最重要的營收來源。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餐飲外賣對收入總額的貢獻率逐年增長,正在改變著餐飲企業利潤格局,使餐飲企業在堂食以外,又打造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引擎。
也有專家指出,中國餐飲外賣行業市場現狀趨向穩定,但市場仍未飽和。外賣產業有望在未來1-3年內發展成萬億級別規模市場。
2、健康外賣漸流行
外賣需求主要來自住宅區、企業寫字樓、學校等場景,身處其中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對線上消費的接受度更高,作為消費主力的他們,創造了更加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早、午、晚等正餐已經無法滿足日益碎片化的用餐需要,加餐成為餐飲外賣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團數據顯示,有兩成用戶會在正餐之外的時間選擇下午茶和夜宵。
近些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政策相繼出臺落地,消費者健康意識不斷提升。隨著外賣邊界不斷擴大和配送能力不斷增強,食物風味能夠得到更好保存,更多品類產品和全時段配送成為現實。
在此背景下,許多用戶早已超越果腹的簡單需求,點外賣不再成為將就生活的代名詞,而是像到店用餐一樣講究搭配合理、營養豐富。
對商家而言,外賣的競爭模式由“紅利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品質驅動”。也就是說,在已經被更多人接受的前提下,留住客戶相比獲得流量更為重要,外賣已經從紅包補貼的初期階段,成長為比拼配送效率、餐品質量的更成熟階段。
這一階段,將更考驗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產品、更及時配送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燒錢”能力。餐飲外賣呈現出的“爆款化”“精品化”“連鎖化”和“健康化”的新趨勢正是對消費需求的最新回應。
有專家表示,行業競爭至今,互聯網餐飲外賣行業需要跳出“餐飲外賣”這一局限,更加著眼于生態圈的部署,在本地生活服務全場景業務線協調、商戶數字化、配送物流網絡完善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3、合力提供優質服務
目前中國有約900萬家餐飲店,今年4月,美團研究院針對商戶的調查顯示,有近80%的受訪餐飲企業會正在或將要開展外賣業務。但這些商戶多數為小本經營,自我革新意識不足,無法將人、財、物、客進行有效鏈接,運營效率低下。
相較于餐飲供應企業的分散狀況,餐飲外賣平臺卻是高度集中的“兩分天下”。艾媒咨詢數據顯示,美團和餓了么兩大巨頭占據一二線城市餐飲外賣市場份額九成以上,行業壁壘高筑,兩者競爭也日趨白熱化。對平臺方而言,提升商戶和用戶黏性、活躍度十分關鍵。
在平臺基礎上,餐飲外賣市場已形成連接用戶、商戶及配送,輻射供應鏈、共享廚房、外賣代運營的完整生態,產業發展由初級升至更成熟的階段,但生態體系仍有待完善,平臺方霸王條款、配送騎手被惡意罰款、配送超時、食品安全、退款困難等問題亟待解決。
在食品安全方面,一些地方已經做出了有益探索。今年7月,江蘇省南京市市場監管局出臺“餐飲外賣一次性封簽使用規范”地方標準。封簽采用特殊材料制作,一旦開啟封簽或外包裝損壞后,無法恢復原狀,降低了配送過程中污染的可能性。標準在全省率先發布,從分類、材質、信息及使用四個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
霸王條款逼迫商家二選一、高傭金等問題也讓商戶十分頭疼。今年4月,在有關部門介入下,美團外賣決定對廣東地區優質餐飲外賣商戶加大返傭比例至3%-6%,擴大覆蓋范圍,并稱尊重餐飲商戶自主選擇線上各類平臺,支持餐飲商家自主運營私域流量的多渠道發展,美團將全面開放配送平臺服務予以對接。
相關人士指出,外賣平臺與餐飲行業已形成利益共生的關系,未來將會加強合作,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服務。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