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全球數據資源大國,不只“數據大”
時間:2018-08-13 16:23:00 閱讀:3454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大數據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涌現出一大批大數據新企業、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不斷涌動的創新、深度的融合和龐大的體量讓中國加速邁入“大數據時代”。而對中國而言,大數據不僅僅是“數據大”這么簡單,突破核心技術、培養競爭優勢、培育持久動能、增強管理能力,都是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題中之義。
突破核心技術
產業規模達到4700億元,同比增長30%,這是中國大數據產業去年交出的成績單。根據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顯示,2014年至2017年,中國大數據產業持續高速增長,預計2020年中國大數據市場產值將超萬億。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在國家大數據戰略深入實施的當下,中國各地方大數據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中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得益于豐富的技術創新成果。近年來,中國大力支持前沿技術創新,加快關鍵產品研發,推進大數據與云計算的深度融合,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代表性企業和項目。比如,全部采用安全可靠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連續4次位列全球超算500強首位,量子點電視等創新加速涌現,中國在基于數字技術的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等領域國際領先等。
“全球數據爆發增長、海量集聚的當下,完備的數據基礎、巨大的數據資源和應用市場讓中國具備創新優勢。”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說。
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數據生產群體,網民數量、移動電話用戶數量居世界第一,已是名副其實的數據資源大國。據外媒報道,全球大數據市場規模2020年有望擴大至2100億美元。其中,中國大數據總量占比將達20%,成為全球大數據大國。
深化融合應用
“如今,大量前去醫院就診的患者都是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這類疾病的診療重在分析病人的各項數據,以此監測并發癥、調整用藥。”
談到大數據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有業內人士說,普通百姓可以明顯感受到醫療大數據帶來的便利,以慢病管理應用軟件為例,很多病人的診療可以在軟件上完成,不僅節省醫療資源,也能給醫生提供更準確的病史作為參考。
“醫療大數據”僅是大數據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的案例之一。隨著大數據產業的深入發展,大數據產業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日益加深,已經從早期的電商、金融、電信領域滲透至農業、醫療、工業等方方面面。
《2018年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水平評估報告》顯示,2017年,綜合基礎環境、數據匯集、行業應用等因素,大數據發展水平行業排名由高到低為金融、電信、政務、交通、商貿、醫療、工業、教育、旅游、農業。
其中,金融、電信、政務大數據發展指數分別為45.35、41.69和39.44,超過行業指數平均值30.51。工業領域2017年的指數為24.28,相較2016年的15.41顯著提高。
“信息技術正從助力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向引領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轉變。對數據的‘盤活’和‘賦能’,必將為產業生活帶來‘點石成金’的效應。”中科院院士梅宏說。
加強數據治理
在大數據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大數據安全發展和保障能力建設等問題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如何構建完善大數據治理體系,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大數據安防產品開發,建立高效數據安全管理機制,成為業界共同關心的議題。
數據安全隱患可謂全球性議題。比如美國社交平臺臉書就因被指控通過手機應用收集用戶及其朋友信息而引發廣泛關注。在國內,近年來,地下數據交易猖獗,數據泄露和網絡攻擊事件頻發,給個人隱私保護、企業安全生產、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國家安全都可能帶來新的挑戰。
《數據泄露水平指數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球有19億條數據記錄被泄露。相比2016年下半年,丟失、被盜或被泄露記錄條數增加了164%。
另一份報告則顯示,通過手機APP獲取個人信息數據在國內已呈常態化趨勢。高達96.6%的Android應用會獲取用戶手機隱私權限,25.3%的Android應用甚至存在越界獲取用戶手機隱私權限的情況。
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副局長卿昱表示,互聯時代大數據規模空前,數據流動更加頻繁。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積極加快推動網絡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度的增補完善,啟動大數據安全標準研制工作,積極發揮標準的基礎性引領作用。
“到2020年,技術先進、應用繁榮、保障有力的大數據產業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工信部印發的《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的目標。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