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上市公司業績情況:同方泰德凈利超300%
時間:2020-03-02 10:36:00 閱讀:3677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導讀: 國家對打造節能環保成為支柱產業的決心和對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的迫切需求,奠定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良性發展的根基,從上市公司2015年的業績情況來看,節能環保整體發展良好。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動節能減排事業發展,2015年新《環境保護法》、新《大氣污染防治法》、《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表明國家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決心,國家對打造節能環保成為支柱產業的決心和對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的迫切需求,奠定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良性發展的根基,從上市公司2015年的業績情況來看,節能環保整體發展良好,下面看看17家節能企業的營收情況。
國內節能上市公司業績情況
從上面可以看出,17家上市公司中營收與利潤同比增長的企業有10家,其中以同方泰德最為矚目,凈利潤增長322%,九州電氣的營收增長301%,英威騰和易世達2015年業績是“增收不增利”,負增長率最高的是龍源技術。由以上可以看出,節能產業整體發展良好,帶動企業業績增長,同時也隨著節能環保并購不斷,部分收入是并購企業利潤所得。
由上圖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綠色建筑市場發展帶動了節能產業市場良好增長,10家節能上市公司中,同方泰德、延華智能、達實智能在智慧城市和建筑節能中獲益良多,而隆華節能、天壕節能、九州電氣則是在余熱技術市場出色發揮。
在財報公告中,同方泰德表示,2015年公司將定位著眼于智慧交通、智慧建筑與園區、智慧能源三大業務板塊,以信息化與智能化為手段,驅動城市綜合節能業務發展, 多方融合發展取得良好收益。
九州電氣表示,2015年11月初完成對沈陽昊誠電氣有限責任公司的并購,將昊誠電氣有限11-12月的凈利潤全部納入合并利潤中及 EPC總承包合同按比例計算收入。
天壕環境表示,2015年收購北京華盛新能投資有限公司,合并本了部分燃氣收入和利潤,而由于因收購而增加了銀行貸款財務費用明顯上升和業務規模的擴大管理費用等營業費用增加導致企業利潤增長較低。
由上圖最明顯的莫過于盾安環境,公司營業收入高達585,930.94萬元,但凈利潤僅為8,385.24萬元,業績嚴重不平衡,對此,盾安環境財報表示,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宏觀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房地產行業、空調成品庫存高企等影響,家用空調行業需求下降導致公司傳統制冷元器件產品銷售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公司積極布局傳感器、人機協作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及關鍵部件等高端智能制造產業,搭建國際化平臺,加速新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會相應增加費用,短期內對經營業績有所影響。
此外還有比較明顯的是中科電氣和龍源技術的業績差異也比較大。
中科電氣表示,公司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及凈利潤較上年均出現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一是 2014 年公司轉讓所持控股子公司股權(包括岳陽宸中創業置業有限公司 100%的股權、廣東中科天中工業物聯網有限公司 60%的股權),貢獻當期凈利潤 2214.31萬元,2015 年公司轉讓所持控股子公司湖南岳磁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全部 51%的股權,影響本期凈利潤減少約 850 萬元;二是受公司下游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下降的影響,公司獲得的主營業務訂單減少,收入下降;三是由于鋼材的消費量下降,鋼材價格持續下跌,鋼鐵企業經濟效益大幅下降,使公司貨款回收難度加大,賬齡延長,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增加。
龍源技術由于受國家火電基建機組投產減少、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公司等離子業務、微(少)油點火業務較上年同期有一定幅度下滑,2015年兩項業務實現收入27,234.92萬元,較2014年下降14.57%,占收入總額的比例由2014年20.19%回升到24.93%;隨著國內脫硝改造市場高峰期已過,市場容量下降,競爭加劇的影響,2015年低氮燃燒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0,078.61萬元,同比下降51.29%,占收入總額的比例由2014年50.34%下降到48.02%;余熱利用業務處于推廣期,本年業務收入0萬元,同比下降29,123.52萬元;鍋爐綜合改造業務,由于池州九華示范項目的成功實施,營業收入實現了較大增長,2015年實現收入6,150.69萬元,同比增長55.93%,占收入比例由2.41%提高到7.38%。
節能上市公司的業績部分反映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是整體向好狀態,受益于國家節能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未來,節能產業將進一步推動試點項目推廣,以提升整體收益及利潤率為目標,為市場與企業創造更大價值。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