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農場發展前景廣闊 共享農場行業市場調研2023
時間:2023-01-09 10:38:00 閱讀:2770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共享農場,是以充分涵蓋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形式為主要載體,以各類資本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為建設運營主體,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支撐,以農場和民宿共享為主要特征,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服務功能于一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的鄉村振興綜合經營發展模式。
國內現代共享農場模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簡易共享農場模式,農場主通過股權認籌、農產品認種等方式將農場投資者、經營者、消費者聯合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經營模式。
第二種是平臺共享農場模式,其以網絡信用體系構建為基礎,場景化營銷為核心,以信息化建設為根本,實現產業聚集。本模式的核心是構建一個消費者能感受到鄉土情懷的場景,讓消費者在感受中體會農場的氣息,過上農場的生活。
第三種即智慧共享農場模式,基于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共享農場模式會進入智慧共享農場模式,會帶給消費者更好的生產與消費體驗。
共享農場行業市場調研
現代共享農場符合時代需求,前景廣闊,但一定要落實“共享”的當下真正實義。要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共享農場建設指導,落實用地政策,因地制宜規劃共享農場建設,完善財政金融政策,促進共享農莊健康發展,鼓勵各界投身農莊建設,打造多元化的共享農場。
共享農場發展得比較好的區域主要是在東北、西部,這些區域的特點是規模化經營。以大規模和高品質農業為特點的農業模式比較適合發展共享農場,而小農戶由于經營土地少、投入成本較高等原因,農業數字化的發展會受到一定制約。
全國農業設施數量3000多萬個,設施農業占地面積近4000萬畝。設施農業、無土栽培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突破了資源自然條件限制,改變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拓寬了共享農場生產的時空分布,為城鄉居民提供豐富的新鮮瓜果蔬菜。同時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精準化發展,加快推動了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根據華為《聯網農場智慧農業市場評估》,農業數字化潛在市場規模有望由2015年的138億美元增長至268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14.24% 。
到2025年,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有力支撐數字鄉村戰略實施。農業農村數據采集體系建立健全,天空地一體化觀測網絡、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農業農村云平臺基本建成。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融合,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數字經濟比重大幅提升,鄉村數字治理體系日趨完善。
共享農場一般只專注于高品質的農產品,通常使用有機食品和生物科學的生產方式,和一種認養制的共享成員結構。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與認養用戶有著比以往更高的參與度,最后發展成一種更穩固的農戶-認養用戶關系。
共享農場以農業產業化、產品安全化為出發點,以“安全食品養生”為主題,以品牌培育為目標,調整農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從耕作、播種、施肥、灌溉、除草到收獲、加工,全過程有機化流程操作,全產業鏈節水節能化改進,打造安全農產品養生品牌。
共享農場發展前景廣闊
從政策的角度上來看,“共享農場”業態發展可以說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2016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三權分置”放活了土地經營權,為包括“共享農場”在內的現代農村農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礎。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當下國家正大力鼓勵“旅游實現鄉村振興”,“共享農莊”業態模式的發展隨之也將愈加清晰。伴隨著國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下發,共享農場成為新的發展風口。
從市場需求上來看,這些年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進城,農村被閑置的資源越來越多,房屋、土地等等都是極龐大的市場,城市中的房屋閑置出現了愛彼迎等一些短租平臺,但是農村這塊的閑置資源還沒有一個大的平臺來進行整合。
現在房產、工程等行業的投資熱逐漸式微,原先在這些行業中積累一定資本的老板們也在尋求轉型,于是他們開始把目光放在更傳統的農村市場上。而養老問題也日漸呈現,在二胎政策開放后,兒童教育這方面也備受關注,這一切問題的交匯,促使“共享農場”的出現非常有前景。去年,海南省公布了共享農場的試點方案,各地農場主也在聞風而動,但農業這個領域想一下子做成成績,誰也說這樣的話,這些農場能不能發展起來,可能還需要三五年的時間去驗證。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