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新茶飲行業市場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
時間:2022-07-20 10:39:00 閱讀:2843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茶飲行業未來的競爭關鍵因素里,品牌是相對的,渠道是絕對的。渠道能力的背后,其實是產品能力、運營能力、供應鏈能力等的總和?!翱系禄袜]政這樣的跨界品牌,在我們看來,其實他們更多是想要利用自己的渠道優勢,他們原本就有上萬家的門店規模?!?
“帶資”跨界
相較于餐飲巨頭的身份,此次肯德基進軍新茶飲的動作略顯低調。
這家名為“爺爺自在茶”的新茶飲店,主打江南新風尚的“創新米乳茶”和“水果茶”,售價集中在13-19元之間。同時還有一些甜品價格在6-14元。
門店隨處可見中式元素,較于肯德基餐飲店的紅色門店設計,“爺爺自在茶”除了logo的主打色調是粉紅色,主題色調也以粉、綠色為主,年輕力十足。
此舉未嘗不是肯德基跟隨年輕人的腳步,將品牌形象向年輕人做擴展,讓原來的肯德基爺爺更年輕?!翱系禄旧砭褪亲霾惋嫷?,新茶飲門店的整體視覺識別系統是很完整的一套呈現,但鮮果茶的賽道真的是擠到不行了。”有業內人士評價道,僅在品牌定位上明確寫上“鮮果茶”的就有丸摩堂、T COMMA等多家新茶飲品牌。
實際上,這也并非肯德基首次試探新茶飲品類,其新茶飲之路謀劃已久。但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新開業的茶飲店這次并沒有依托肯德基強大的門店渠道優勢,而是選擇獨立門戶,只在招牌的右下角小字標出“肯德基旗下創新品牌”。
即便如此,依然令市場震動不已。根據百勝中國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3月底,肯德基在中國1700多個城市開設了8400余家餐廳。其從1987年進入中國至今,已經在中國市場深耕35年,不管是連鎖經營能力、供應鏈,還是大品牌的帶動、規模優勢,都無可挑剔。
上一個引發市場波瀾的新茶飲跨界玩家還是中國郵政。2021年6月,位于福建省的一家中郵大藥房開出了一家名為“郵氧的茶”奶茶店。提供的品類包括純茶、奶茶、水果茶和果奶,共14種不同茶飲,價格在7-23元不等。
無論是肯德基,還是中國郵政,都是既有遍布全國的門店,又坐擁國民化IP,其孵化的新茶飲品牌,猶如“含著金鑰匙出生”。
數據顯示,中國郵政覆蓋5.4萬處郵政支局所、60余萬處便民服務加盟點,以及600多家主題郵局。按照這規模,郵氧的茶一鋪開,其規模之大是現有的新茶飲頭部品牌難以企及的。
可以參照的是,中石油在旗下昆侖好客便利店售賣現磨咖啡。據中石油集團昆侖好客咖啡品牌聯合創始人楊富強透露,目前做現磨咖啡的門店超過120家,有零售即飲咖啡的門店過萬家,2021年的咖啡產品銷售總額超過1億元。而昆侖好客擁有近2萬家門店,如果全部開啟現磨咖啡服務,好客咖啡就可以成為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
不過,中國郵政和中石油的擴張,還只是理論數字。
競爭白熱化
當下,新茶飲競爭在近年來已經趨于白熱化。
我國飲品店門店總數約為42.7萬家,2020年年底門店數量約為59.6萬家。其中,新茶飲類門店占比最高,達65.5%,門店數約37.8萬家。
現在,肯德基以新品牌在其中橫插一腳,這杯新茶飲是有多香?當其他行業緩慢復蘇時,新茶飲就已經在6月迎來了爆單。
6月1日,上海全面復工當天,喜茶百聯南橋購物中心店上午10點正式營業,到中午12點左右,門店顯示屏顯示,當前還有170杯茶飲需要制作。僅用半天時間,截至當天16時左右,門店銷售額就達到了疫情前單日平均銷售額。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式茶飲市場規模將達2795.9億元,預計疫情后新式茶飲市場恢復迅速,同比上升51.9%。新式茶飲用戶以中青年為主,六成為女性用戶。每周消費新式茶飲的消費者占比達91.9%,每天都喝的占比21.8%。
新茶飲市場的廣闊想象空間,也吸引來了眾多玩家入局,最直觀感受就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道上,可以看到四五家不同品牌的新茶飲店。
“想要在新茶飲市場站穩腳跟,首要因素是產品。”張俊杰指出,產品方面有兩個發展路徑:第一個發展路徑像蜜雪冰城,推新的頻率很低,常年售賣的是他們幾款主要單品,比如檸檬水、冰淇淋等,走這種大單品的路徑。核心是在一個相對的價格區間,給你提供一個絕對性價比的產品。第二條路徑是不斷推新品,不斷去通過新品刺激消費者。
其中,新品策略無疑被更多的新茶飲品牌所選中,但難有獨創性地開發一個新品類,新茶飲品牌的創新稍顯固化和同質化。一般是結合各種時令的推陳出新,或是跨界聯名各類花樣不斷。
產品之外,現制現售的茶飲行業一樣受到渠道的影響。“只不過從傳統預包裝飲品走的商超、煙酒店貨架,變成了購物中心、大學城、奶茶街、步行街店鋪。”在張俊杰看來,茶飲行業未來的競爭關鍵因素里,品牌是相對的,渠道是絕對的。此外,最核心的是標準化能力和可復制性,但優勢能否轉化為競爭力,消費者才是話事人。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