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燃氣管道行業發展方向分析
時間:2019-11-12 10:34:58 閱讀:2824 整理:廣州市場調查公司
我國目前城鎮燃氣行業從人工燃氣生產供應到目前液化石油,天然氣生產供應方式,對于不同供應燃氣上傳方式,同時鋪成我國城戰燃氣行業的市場。
未來中國燃氣管道行業發展方向分析,華夏經緯市場調查公司發布2017第三季度最新版本《《2017-2022年中國智能燃氣表行業現狀及投資分析報告》分析顯示,
1. 管徑進一步增大,壓力進一步提高,鋼級進一步提升
在過去10年,天然氣管道行業發展較快,從陜京一線、澀寧蘭管道管徑660毫米、壓力6.3兆帕,到西氣東輸一線、陜京二線、三線的管徑1016毫米、壓力10兆帕,再到西氣東輸三線管徑1219毫米、壓力12兆帕,管徑逐步增加,設計壓力逐步提高。》》》延伸閱讀:2018年智能燃氣表市場需求預測分析
隨著管徑的增大和壓力的提高,在相同管道鋼級條件下,單位管道長度耗鋼量將快速增加。在管線的口徑和壓力確定后,鋼級每提高一個等級,可以減少用鋼量約10%[3]。為節約鋼材和降低制管難度,提升管道鋼級將是發展趨勢。我國已獲得了X100和X120鋼級的初步研究成果,寶雞鋼管寶世順螺旋工廠已成功試制出國內第一根X100鋼級直徑1422毫米螺旋埋弧焊管,華油鋼管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制出X120鋼級直徑1422毫米螺旋縫埋弧焊管,待技術成熟后可大批量生產應用。
2. 天然氣管道合資建設成為發展趨勢隨著我國天然氣管道的進一步發展,在管道建設技術水平提高的同時,企業與地方的關系協調難度逐步加大,合資建設將是未來天然氣管道建設的發展趨勢。山東天然氣管網建設即采用了中國石油與地方政府合資建設的模式。
目前在西氣東輸三線管道建設過程中,首次引入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2%,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城市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基金和寶鋼集團持股48%。該項目廣泛引入社會資本具有創新開放、保穩增長的雙重意義,開創了全民資本投資于大型央企國家重點項目的新模式,也標志著中國石油對全民及民營資本的開放邁出新的步伐。
3. 支線管道快速發展,更多省份成立省天然氣管網公司
2011年5月Pipeline Emergency公布的數字顯示,在美國天然氣輸配管網中,支線總長度是干線長度的6?7倍。“十二五”期間我國大部分省份將實現天然氣管道“市市通”,“十三五”期間將實現天然氣管道“縣縣通”,部分東部沿海省份將實現天然氣管道“村村通”。
隨著我國干線、支干線天然氣管網的進一步完善,為提高省內天然氣調運的靈活性,更多省份將成立省管網公司。目前,廣東、浙江、山西、山東等省份已成立天然氣省管網公司,實現省內天然氣一張網的經營模式。
4. 關鍵設備國產化
目前,我國干線天然氣管道所使用的壓縮機組和大型球閥等關鍵設備均為進口,價格高,售后服務難。在西氣東輸二線開工建設的同時,我國啟動了天然氣長輸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的研究。
目前,兩臺國內生產的20兆瓦等級的電驅壓縮機組已經在西氣東輸二線投產運行,30兆瓦等級的燃驅壓縮機已進入實驗階段,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已通過出廠鑒定。待技術成熟后,它們將在新建干線天然氣管道中推廣應用,不僅節省投資,方便售后維護,也將推動關鍵設備國產化進程,并帶動國內相關行業的發展。
5. 多條管道建成將進一步拓寬我國天然氣進口渠道
2006年8月,中國海油第一船LNG抵達廣東LNG接收站,標志著我國海上天然氣進口通道已經開通。目前我國已建成福建LNG、上海LNG、江蘇LNG、大連LNG、唐山LNG接收站,未來10年還將建成深圳LNG、中國石油福建LNG、威海LNG、臺州LNG、揭陽LNG等接收站,屆時海上LNG進口能力將超過3000萬噸/年。
中亞天然氣管道已于2009年12月建成投產,中緬天然氣管道亦于2013年7月建成投運,開通了我國西北和西南陸上天然氣進口通道。
目前,中亞C線已經開工建設,計劃于2014年建成投產。各條進口天然氣管道建成之后,陸上天然氣進口通道能力將達1300億立方米/年。
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前期研究,到 2020 年,我國長輸管網總規模達 15萬千米左右(含支線),輸氣能力達 4,800 億立方米/年左右;儲氣設施有效調峰能力為 620 億立方米左右,其中地下儲氣庫調峰 440 億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氣)調峰 180 億立方米;LNG 接收站投產 18 座,接收能力達 7,440 萬噸/年左右;城市配氣系統應急能力的天數達到 7 天左右。
中國燃氣管道行業發展方向分析從步入21世紀開始,隨著城鎮化,工業化以及國民經濟發展,以及近幾年環保能源消費結構的形成,國煤氣消費量和產量快速增長,增幅均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