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電感器市場深度調查研究報告
時間:2024-01-22 10:37:00 閱讀:1237 整理:長沙市場調查公司
近年來,隨著電子設備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電感器作為電子設備中的重要元件,其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同時,隨著5G、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電感器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進一步推動了市場規模的增長。
電感器是能夠把電能轉化為磁能而存儲起來的元件。電感器的結構類似于變壓器,但只有一個繞組。電感器具有一定的電感,它只阻礙電流的變化。如果電感器在沒有電流通過的狀態下,電路接通時它將試圖阻礙電流流過它;如果電感器在有電流通過的狀態下,電路斷開時它將試圖維持電流不變。電感器又稱扼流器、電抗器、動態電抗器。
電感器在電路中主要起到濾波、振蕩、延遲、陷波等作用,還有篩選信號、過濾噪聲、穩定電流及抑制電磁波干擾等作用。電感在電路最常見的作用就是與電容一起,組成LC濾波電路。電容具有“阻直流,通交流”的特性,而電感則有“通直流,阻交流”的功能。如果把伴有許多干擾信號的直流電通過LC濾波電路,那么,交流干擾信號將被電感變成熱能消耗掉;變得比較純凈的直流電流通過電感時,其中的交流干擾信號也被變成磁感和熱能,頻率較高的最容易被電感阻抗,這就可以抑制較高頻率的干擾信號。
電感器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電感是電子線路中不可缺少的三大基礎元器件之一,主要起到濾波、振蕩、延遲、陷波等作用,同時還有篩選信號、過濾噪聲、穩定電流及抑制電磁波干擾等效用,廣泛應用于電子工業的各個領域。按照功能分,電感可分為射頻電感和功率電感;按材料分,可分為磁性電感以及非磁性電感;按工藝分,可分為插裝電感和片式電感。
電感器件產業鏈較為清晰,上游為原材料供應商,其中包括:骨架、屏蔽罩、封裝材料、磁芯等;中游為電感器件制造商;下游為電感器件的應用領域,主要有移動通訊、汽車、工業等行業。移動通訊是電感最大下游市場,醫療航空、汽車、工業用電感價值量高。從電感用量分布來看,手機等移動通訊領域對于電感的需求量占比高達55%,占比第二的為電腦,占比25%,汽車占比4%,家庭影院占比7%,工業及基礎設施占比8%,醫療航天占比1%。
根據數據顯示,全球電感器件市場規模呈現v字變動趨勢,從2019年的46億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38億美元。2021年略有回暖,市場規模為42億美元,同比2020年上漲10.53%。根據數據顯示,中國電感器件市場規模呈現上漲態勢,從2014年至2019年為緩慢上漲態勢,2020年中國電感器件市場規模迎來了爆發性的增長,2021年,中國電感器件市場規模為356.4億元,同比2020年上漲8.92%。
全球電感產業集中度高,以村田、太陽誘電、TDK等日系電感器大廠為主,占據全球40%-50%的市場份額,三大日系廠商長期占據電子元器件行業的龍頭地位。但近年來智能手機市場增速放緩、線圈產品需求多樣化、開發周期縮短、產業競爭加劇等問題,海外電感巨頭如村田選擇將電感業務重心轉移向工業、醫療電子以及新能源汽車電子等高端領域,海外巨頭的轉型,國內企業在消費電子電感領域國產替代迎來機遇。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電感器件進口量大于出口量,說明目前中國國內市場中,電感器件需求量大,且較依賴于進口, 2022年1-9月中國電感器件進口量為1179.7億個,出口量為712.1億個。進出口差距在逐漸縮小。
電感器市場上的企業數量眾多,競爭激烈。企業需要加大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贏得市場份額。同時,還需要關注客戶需求的變化,加強與客戶的合作和溝通,以實現共贏。順絡電子為全球中占比較大的中國上市電感器件企業,根據數據顯示,順絡電子電子元器件業務收入逐年上漲,其中電子元器件包括電感器件,2021年順絡電子電子元器件業務收入為45.77億元,同比2020年上漲34.67%。2022年上半年,順絡電子電子元器件業務收入為21.35億元。
為了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保持競爭優勢,電感器企業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出新產品和改進生產工藝。例如,高頻、高精度、微型化等新型電感器的研發和生產技術的突破,將進一步提升電感器的性能和附加值。電感器市場上的企業數量眾多,競爭激烈。企業需要加大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贏得市場份額。同時,還需要關注客戶需求的變化,加強與客戶的合作和溝通,以實現共贏。
電感器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隨著電子設備小型化的發展趨勢,電感器也需要不斷縮小體積,提高集成度。微型化、片式化和薄膜化將成為電感器未來的發展方向。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電感器也需要適應智能化的發展趨勢。智能電感器能夠實現遠程監控、自動調整等功能,提高設備的智能化水平。
綜上所述,電感器未來的發展前景廣闊。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市場需求和技術動態,加強自身的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與上下游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以適應市場變化和抓住發展機遇。同時,也需要關注環保政策的變化,加強環保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