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市場調查:智慧醫院從信息化起步智慧化融合互聯網
時間:2019-10-11 17:29:21 閱讀:3978 整理:長沙市場調查公司
醫院作為醫療服務的核心,“智慧醫院”早已寫入不少醫院的年度計劃當中。一直以來,“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就是我國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分布不均的外部具象表現。再加上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加速,老齡化、慢病等問題日益嚴峻,醫療衛生服務壓力不堪重負。
目前醫改也進入攻堅期,醫保控費迫在眉睫。但與此同時,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應用于智慧醫院建設的技術迅猛發展,為醫療服務效率、質量的提升以及醫療支出的減少帶來新機遇。據麥肯錫分析顯示,在很多國家,科技在醫療服務場景中的落地能夠帶來的成本節約相當于10%年醫療總支出。而根據十二五期間的規劃,2020年衛生總費用要達到GDP總量的6.5%-7%。到2020年,我國衛生總費用預計將超過6.5萬億元,數目不小。事實上,醫院的智慧化早已是大勢所趨,國家層面也一再鼓勵。
2018年1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以“互聯網+”為手段,建設智慧醫院;2018年4月,國家多部委密集出臺多項“互聯網+醫療健康”的鼓勵性政策;去年9月,《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三個重磅文件出臺。
不過,“智慧醫院”究竟是什么?行業玩家又有哪些?涌現了哪些新模式新思路?產業落地方向又指向何方?諸如此類問題還尚待探討。
1、智慧醫院:醫療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的進階和融合
針對智慧醫院概念的界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在今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便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什么叫智慧醫院,是不是只有用了可穿戴設備就是智慧醫院?運用了互聯網技術、開設了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就是智慧醫院?”
其實,我國醫療智慧化的早期雛形是醫院的信息化建設,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包括“單機版”醫院信息系統、電子病歷再到遠程會診等等。
不過,大概十年前,醫院信息化建設正式進入智慧化階段,醫療信息化已不再等同于醫療智慧化。
在2009年美國醫療健康論壇上,首次出現智慧醫院這一概念,提出將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等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醫院各個科室和部門。
而在我國,今年3月,隨著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發布《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我國智慧醫院的標準也變得有規可循。
現在智慧醫院的界定范圍主要包括三大領域:第一個領域,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的建設;第二個領域,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比如手機支付,預約掛號、預約診療、信息提醒,包括衍生出來的一些服務,比如停車信息的推送、提示等;第三個領域,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用于醫院的精細化的信息化管理。包括HIS系統、OA辦公系統、財務系統以及物資管理系統等等。
根據《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國際政府層面圍繞17個評估項目分別對醫院智慧服務信息系統的功能、有效應用范圍進行評分,包括診前、診中、診后、全程服務以及基礎與安全等五個方面的智慧化。
據了解,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將對醫院智慧服務進行分級管理,電子病歷是0-8級,智慧服務是0-5級,通過分級管理發揮它的指揮棒和引導的作用。如此來看,醫院的智慧化成了硬任務,勢在必行。
其實,在“智慧醫療”被提出之前,互聯網醫療被行業內視為其前身,曾一度大熱,但問題也層出不窮。例如,有相關行業人士曾對媒體表示,在互聯網醫療初期,市場上主流打法是為醫院開發APP或微信公眾號,將掛號、繳費等線上化。但是大多醫院往往出于對醫院信息的保護或對互聯網的不了解,對此服務接受度不高,市場教育較為困難,難以變現。
而近幾年政策的一再鼓勵,甚至于《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等指揮棒性政策的陸續出臺,“智慧”二字給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從《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來看,智慧醫院是對醫院信息化、互聯網化的融合和進階,大概可以將智慧醫院的產業鏈分為醫院方、患者方和醫保控費第三方等三方面。醫院方,主要包括醫療器械智能設備、醫療信息化、分級診療和遠程醫療等;患者方,主要包括可穿戴設備、以及提供在線問診和預約掛號等服務的互聯網醫療APP。此外,鑒于醫改醫保控費的大方向,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醫保支出的智能管控業務也存較大市場。
2、賽道玩家:多股力量齊發力
從信息化起步,互聯網化轉身再到智慧化融合,智慧醫院領域的玩家越發多且雜,有互聯網醫療初創公司、醫療AI初創公司、傳統醫療醫藥企業、醫療IT廠商,也有不少公司跨界轉型而來。既有聚焦某一細分環節的企業,也有覆蓋智慧醫院全流程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
談及醫院智慧化,包括東軟集團、東華軟件、萬達信息、衛寧健康、創業軟件、易聯眾等在內的多家老牌信息化上市公司自然不會放過,他們主要憑借自身在IT領域多年的積累和優勢,為醫院提供醫院信息系統(即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S)、醫學影像信息的存儲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和傳輸系統以及醫生工作站等等基礎信息系統。
不過,近年開始玩起了產業鏈延伸的生意,轉向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
例如,阿里入股的衛寧健康,騰訊注資近13億的東華軟件。根據東華軟件2018年年報,其全資子公司東華醫為已經構建了智慧醫院、區域醫療、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與控費綜合四大解決方案群,在云診所與智慧型網絡醫院、醫聯體建設、處方流轉和藥品流通等方面實現布局。而衛寧健康也是在夯實醫療信息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利用新興技術開創新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推進“云醫”、“云藥”、“云險”、“云康”和“互聯網創新服務平臺”協同發展戰略。
今年9月10日,百度也宣布以14.43億元戰略投資東軟控股,雙方正式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去進一步推動醫療智能云、AI輔診、醫療大數據挖掘、智慧健康管理、云醫院等領域的技術升級和模式升級。
除老牌信息化上市公司外,看好智慧醫院的還有不少跨界而來的上市公司,比如典型的達實智能。
它本是智慧城市建設服務提供商,自2015年將戰略資源向智慧醫療聚焦的后五年時間里,達實智能智慧醫療板塊的營收比重持續上漲,2018年9.37億元的智慧醫療業務營收占總營收的37.08%。近年來,達實智能在智慧醫院建設方面動作頻出。據統計,2015年到2019年,達實智能累計與醫院簽約項目14起,涉及金額達49億多元。
如此多發展較為成熟的上市公司看好智慧醫院,其實并不難理解,一方面是國家政策的紅利,另一方面是其市場總量的龐大。
據相關報道顯示,假設以50億年收入的三甲醫院為例,用于智慧醫院建設的投入至少在5000萬,這還僅僅是一家。如果算上國家要求二級及以上醫院都發展智慧醫院以及部分民營醫院,智慧醫院無疑是一個千億級市場。
面對千億市場,一批創新創業型公司也在興起。醫聯、京頤集團、聯新、金蝶醫療、蕓泰網絡等等以不同或類似的方式參與到智慧醫院整體解決方案的競爭當中。
其中,醫聯是通過搭建一個平臺,平臺上游是醫生、藥械廠商、支付方(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醫療大數據,下游連接的是包括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在內的醫療機構和有醫療需求的B端,需要結合從大數據、智慧健康互聯網、醫保控費、監管到家庭醫生慢病管理的整個鏈條為醫院提供智慧醫院整體解決方案。
京頤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則是借助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面向醫院提供基礎應用、智慧醫療、智慧管理、智慧協同、智慧物聯等解決方案。最近升級了整體智慧醫院綜合解決方案的
金蝶醫療是在數字化醫院基礎上,發展并延伸互聯網醫院服務,包括互聯網就醫服務、互聯網診療服務、醫聯體遠程醫療服務,最終達成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與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所定義的智慧醫院三大業務板塊恰好吻合。
行業中也有專注三大業務板塊之一的企業。例如,蕓泰網絡定位于公立醫院的互聯網化,從事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2014年,蕓泰網絡推智慧醫院的APP,我們把診療全流程的環節在線化,節省患者看病時間,今年推進互聯網醫院的建設。在蕓泰網絡看來,醫院設立的根本目的是為患者服務,最終是要2C。那么,智慧醫院也應該是以智慧服務為核心。
此外,在政策春風的沐浴下,聚焦智慧醫院各環節的企業也或取得大的發展提升,比如還處于市場培育期的醫療影像AI、醫療服務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等等新生事物。
3、“智慧”點亮五環外?
對于智慧醫院的大力推動,政府考慮更多的還是著眼于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均,加強醫聯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水平。焦雅輝曾提出,要把這一套智慧的“互聯網+”的手段,引用到醫聯體當中來,要在一百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在醫聯體內醫療集團內部建立信息化為支撐的遠程醫療系統、遠程會診系統、遠程教育系統、雙向轉診系統,并且真正意義的能夠探索實現患者從基層醫療機構到上級醫院就診,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共享,讓醫聯體能夠為患者提供連續一體化的診療服務,這是今年的一個工作重點。
麥肯錫《未來已來: 智慧醫院發展之路》報告也表明了中國特殊的醫療環境,由此決定了中國智慧醫院發展的不同路徑。
在大部分成熟市場,智慧醫院的核心定位將是聚焦于手術治療、重癥監護及疑難病癥的診治。在中國,受限于目前基層醫療機構的能力,智慧醫院角色的演化進程與成熟市場有所不同。
在未來十年,醫院仍將在醫療服務體系中扮演最重要角色,兼顧門診和住院任務,帶領基層機構形成醫聯體,共同負擔一個區域的居民健康管理。
對于智慧醫院的各路玩家而言,除搶占各大三甲醫院、頂級醫院的市場,廣大基層醫療市場或也成為下一個“角斗場”。
以醫療AI為例,行業中的不少企業通過頂級醫院的數據和技能訓練人工智能產品之后,正從攻占頂級醫院向基層醫院轉向,提升它們醫生的診療水平。其實,對于基層醫院來說,也是他們樂意看到的。
不久前,清河縣人民醫院是河北省首個基層醫院引進AI人工智能技術輔助肺結節篩查項目的醫院,其院長王志軍就表示:“如果基層的肺結節篩查精準、無漏診,治療方案又能跟得上、有知名醫院的專家通過遠程會診等方式提供服務,誰還愿意往外跑?不僅如此,對于醫院的口碑、影響力和收入都會有大幅的提高。”
互聯網醫院方面也是紛紛向基層傾斜,在互聯網醫院發展的早期,鑒于銀川政策的利好以及極大的醫療需求,許多企業紛紛扎堆落地銀川。
2017年3月,寧夏銀川市政府集中簽約了15家醫療企業,成為互聯網醫院標志性事件。
除此之外,許多醫療大數據項目也瞄準基層,圍繞全地級市范圍做區域的醫療大數據平臺,顆粒度最細能夠覆蓋到村衛生室,確保數據互聯互通,希望“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盡管如此,“智慧”最終能否點亮五環外,還有待時間檢驗。有行業人士指出,實際應用中,大部分的智慧醫療方案不顧基層真正需要、不考慮基層實際情況以及不能持續跟進優化服務,不能真正為基層衛生服務提供助力。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