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化行業發展市場調研分析:截至5月底全國營業性演出票房收入超110億元
時間:2023-06-21 13:56:00 閱讀:2097 整理:成都市場調查公司
截至5月底全國營業性演出票房收入超110億元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系統采集與服務平臺數據監測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底,今年的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近9萬場,票房收入超110億元,接待觀眾2500余萬人次。
截至5月底,2023年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票房收入已超過12億元,觀演人數250余萬人。僅五一期間,大型演出項目的跨城購票觀演人數占比超過總人次的50%,按照綜合帶動指數初步測算,五天假期內,僅音樂節和演唱會項目帶動演出票房之外的交通、食宿等綜合消費規模超過12億元。
今年五一,旅游演藝票房占演出市場總票房的37.92%,是演出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旅游演藝已深度融入城市規劃和旅游發展。旅游場所愈加注重演出、展覽、特色文化體驗等“旅游新資源”開發。旅游演藝形式更加多元,場景更加豐富。
根據相關市場調查公司調研報告分析顯示: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的、有機的戲劇藝術。而戲曲音樂是戲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現戲劇的內容。戲曲音樂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
2022年戲曲演出票房收入2.08億元,平均票價92元。京劇是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種,占比30%;其次是昆曲,場次占比21%;越劇、黃梅戲、評劇等亦是市場關注度較高的戲曲類型。全年戲曲演出中,小劇場等新型演藝空間演出場次占總場次的73.06%。
戲曲音樂文化行業發展分析
戲曲音樂是中國漢族戲曲中的音樂部分,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其中以唱腔為主,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幫腔等演唱形式,是發展劇情、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現手段。唱腔的伴奏、過門和行弦起托腔保調、襯托表演的作用。開場、過場和武場所用的打擊樂等則是喧染氣氛、調節舞臺節奏與戲曲結構的重要因素。
2022年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243.60億元,與2021年同比降低31.33%。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和公益性演出)場次總計17.33萬場,票房收入總計89.88億元。
其中,專業劇場演出2.56萬場,與上年同比降低32.77%;票房收入34.26億元,與上年同類數據同比降低29.11%;小劇場、新型演出空間演出6.80萬場,與上年同比降低4.19%;票房收入6.76億元,與上年同比降低49.41%。
戲曲相對于其他表演藝術門類,仍然有明顯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深厚的歷史積淀,二是精湛的技藝水平,這兩者恰恰是戲曲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新的演出環境中要求戲曲充分吸納各種新的舞臺藝術手段,舞美、燈光以及更全面的音樂配器對豐富觀眾觀賞體驗都有所助力。
戲曲有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極強的地域性,如河南梆子、山西二人臺、扶余八角鼓、江蘇揚劇等。全國各地源遠流長的戲曲種類,符合其發源地的地理風貌、人文習俗、語言習慣和民族特征,因此能夠在地方及周邊地區產生輻射性影響。中國戲曲種類繁多,豐富的音樂素材,使得戲曲成為各地人民表達情感、活躍生活的重要工具。
隨著《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涉及文化領域的政策性文件陸續出臺,戲曲音樂文化行業迎來了發展機遇。
新時代,戲曲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傳統戲曲的流行歌曲化固然不是戲曲創新發展的捷徑,但觀眾的喜愛和稱道至少讓我們看到了人們對傳統戲曲的喜愛。近年來,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自得琴社的古琴和民族音樂表演,紛紛通過互聯網平臺強勢“出圈”,在流量時代成為社會的流行時尚,引領著人們的欣賞趣味和審美價值。
目前,演出行業呈現了劇場突破固有運營模式,積極拓展發展空間;小劇場等新型演藝空間數量和演出場次持續增長;線上演藝模式升級;旅游演藝不斷創新等新特點。
以沉浸式體驗、場景式消費為突出特點的小劇場、演藝新空間、小型音樂現場等新型演藝空間建設明顯提速,場所數量和演出場次均較2019年上升超過50%。
關注公眾號:
華夏經緯數據科技
更多調研資訊>>
本站文章內容以及所涉數據、圖片等資料來源于網絡,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作者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夏經緯立場。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華夏經緯(廣州)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享有最終解釋權。